网站首页 > 热门线路 > 列表
东台市四季乡村古街文化沿海湿地康养二日游线路图
安丰古街(距离市区17公里)→东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(距离24公里)→条子泥沿海滩涂湿地(距离22公里)→黄海森林公园(距离23公里)→弶港镇巴斗村(距离7公里)→五烈镇甘港村(距离70公里)→西溪古镇(距离11公里)
安丰古时为盐都,到处都是与盐有关的印记。一条条曲径通幽的小巷,都镌刻着盐文化的历史。七里长的麻石板路和绵延百里的范公堤,见证了安丰人勤行善事、以善立人的风貌。
安丰古镇,地处黄海之滨,盛产优质食盐,早在唐开元年间,这里就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盐场之一,古称“东淘”。
北宋天禧五年,范仲淹来到此地担任盐仓监一职,负责淮盐的生产和转销。上任之初,恰逢海潮倒灌,几乎所有的盐灶都被洪水冲毁,心忧百姓之苦的范仲淹悲愤不已,于是向朝廷提出了修堤捍海的方案。他的建议得到朝廷的采纳,然而工程开始不久,困难就接踵而至。
这时范仲淹想到一个好方法,往海里撒糠,海潮退去时糠留在沙滩上形成糠线,人们沿着糠线打桩,海堤渐渐成型。五年后,一条绵延数百里的捍海长堤,横亘在黄海滩头,锁住了汹涌的海水,盐场和农田从此有了保障。
范仲淹把盐场改名叫“安丰”,盐业生产得到了新的发展,安丰也如范公所愿,渐渐成为一处民安物丰的乐土。他当年的善举造就了这座苏北小镇的繁荣与富庶,后世的人们感念他的功德,把这座捍海堰称作“范公堤”。在此后的岁月里,随着海水的不断冲刷,堤东逐渐被淤泥堆积成陆地,成为一片沃野良田,造福着一代代古镇人家。
千年历史的七里古街,留下了无数商旅的印记,也见证了安丰的千年辉煌。问起当年是谁为它铺上了麻石,进行了精心的修缮,安丰人都会说起一个名字——王嘉令。然而更令安丰人为之骄傲的人,则是他的先祖,明代大哲学家——王艮。
王艮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九年,祖辈都是盐民。盐民生活的艰辛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,让这位年轻人有了向命运发起抗争的强烈渴望。立下效法先贤之志的王艮回到安丰后,开始发奋读书。38岁时,拜入心学大家王阳明门下学习,最终创立了“泰州学派”,得以名扬天下。当时,许多朝廷大员举荐他入朝做官,但这位盐民出身的儒学大家最终选择回到家乡,开办了东淘精舍书院。
东淘精舍以“百姓日用即道,满街都是圣人”为办学宗旨,专门为贫困百姓讲学,不仅不收学费,还管弟子们的食宿。王艮期望以此能够打破当时社会固有的贫富贵贱之分,真正做到有教无类。
古街巷口有一处回廊,是清朝时安丰乡贤为盐工歇脚休息、遮风避雨所捐建的,现在,安丰人为了弘扬古镇文化,又在上面书写了几副新的对联,这副“百岁人瑞执帚扫街和闾阛”,讲的就是一位刚刚逝去的百岁老人丁友珍的故事。
80多年前,丁友珍嫁到安丰时,她的婆婆就要求她和自己一起,每天去沿河的街道扫地。从桃李年华到期颐之年,80年的岁月里,丁友珍不知道扫坏了多少个扫帚,扫走了多少尘土,这位被邻里们称作“天使奶奶”的老人,把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“小事”,做了整整一辈子。
安丰质朴的民风,厚重的文化,在古镇上合奏出独有的乐章。从“盐丁苦,终日熬波煎淋卤”的古代盐场,到现在的经济强镇。安丰用“以善立人”的文化写就了历史的辉煌,同时也向世人昭示这个古镇的未来和希望。